第一屆長庚醫學週,在林口長庚醫院研究大樓在10月時盛大舉行,本人受邀在「現代外科的最新進展」的主題中,代表嘉義長庚醫院,與長庚體系的其他同仁分享我們的精準靜脈介入的經驗。
與會人員多是外科中的精英、導師,比如鄭明輝院長,李威震副院長,骨科張毓翰教授等等,能與他們一起報告雖然有一點緊張,但感到十分光榮。經過座長游勝越主任的溫馨介紹後,我首先介紹這個技術如何開始。
在2017年時,我們的團隊發展核磁共振的某些操作方式,可以看到靜脈的訊號,便拿來使用在足部的靜脈疾病,一開始只能使用在型態學分析,後來才慢慢發展出血流動力分析。
在「不用顯影劑,也沒有輻射線」的狀況下,得到了完全不同的血管視野,這個技術也在2021年取得中華民國專利 (發明第 I-740594號),截至2022年9月為止,我們已經有400例以上的型態分析,及350例以上的完整血流分析(QFlow analysis)
我們一開始在 2021年1月17日於血管外科醫學會冬季會分享在主動脈剝離的應用,在之後的研究論文中提出了建議(若以核磁共振追蹤主動脈剝離,治療時要注意選用主動脈支架),第一次精準靜脈治療的概念是在2021年4月9日,在台北東方文華酒店舉辦的靜脈高峰會發表。
我們的專利技術,改變了靜脈傷口的診斷治療方式,足部靜脈病患者,尤其在骨盆腔也有問題的患者上,也有了完全不同的診斷選項。
而在淺靜脈治療的應用,也是所謂的微創靜脈曲張手術,第一次分享是在2022年初的血管外科醫學會南區困難病例討論會。其實在長庚醫學週的前一天,類似的主題才剛於亞洲血管外科醫學會發表!我們分享了很多病例,讓聽眾了解這個工具,在手術計畫、治療預算、術中失誤避免,及術後追蹤的各種好處。
其中在術中失誤避免這一項,我們在一家期刊《JVS-VL》剛剛發表的論文,說明有一種特殊的淺靜脈變異(Vein of Giacomini,由小腿後方的小隱靜脈往上延伸到大腿後方的淺靜脈),因為須要病患趴著檢查才有機會被發現,往往在開微創靜脈手術時被忽略,造成手術的效果不佳。
由於之前所有的文獻中,都只有大體解剖照片,我們是史上第一次在活人身上取得這條靜脈呈影,各條靜脈的相對位置一覽無遺,我們也依照專利核磁共振技術的結果,安排手術。
另外內科醫師比較有興趣的靜脈阻塞應用,第一次對外分享是受台北慈濟心臟內科黃玄禮主任邀請,目前這一部分的資料還沒辦法有一個很穩定的結果,但是對於靜脈阻塞的判定,有很好的參考價值。
我與我的好友,放射科陳建瑋醫師在2022年3月受邀在外科醫學會的血管外科講堂進行過專題演講,用QFlow 來分析各種靜脈疾病,對於症狀與疾病特徵加以分析,讓我們的治療越來越精確。
此次演講準時在二十分鐘內結束,在長庚研究大樓高檔的設備下,將演講內容發揮得還不錯!阿廣醫師任務達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