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臟繞道手術後可以活多久?了解術後存活率,醫師來告訴你
隨著醫學材料的進步,冠心症病人多半先以心導管治療,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,心導管介入快速有效,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。如果病情已經成為複雜的慢性冠心病,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仍然為最佳治療選項。
身體所有的血液是由心臟推動到全身器官,而供應心臟本身的營養的血管,就叫冠狀動脈。大部分人的冠狀動脈分左主冠狀動脈及右冠狀動脈,而左主冠狀動脈會再分成左前降支及左迴旋支,分別供應不同的心臟部位。
冠狀動脈繞道手術(冠狀動脈繞道術,CABG)是利用病人自身健康的血管,藉由“繞道”的方式,除了保留原來狹窄的血管維持原來的血流,額外再造新的通路來恢復心臟正常的血流供應,手術所須資源及時間較大,但長期效果較佳。
如果三條冠狀動脈都阻塞了,或在左主冠狀動脈(在分叉前)就狹窄了,一般就要考慮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。
另外,因為使用支架後須要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,如果本身有出血體質(胃出血,腦出血等),比較傾向外科繞道術。
在我國健保制度下還有另一種考量,因為心導管治療為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有很多自費選項,而且有時須反復介入,反而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,這時外科的心臟繞道治療顯得經濟有效。
常規的冠狀動脈繞道術須要花六到八小時完成。
冠狀動脈繞道術算是比較成熟的心臟外科手術,單純的繞道術死亡風險大約是5 -7%。
然而手術的成功率往往與病患的合併症(高齡,中風,腎臟功能不全,糖尿病等)、術後照顧(專業術後看護,家屬,經濟能力)和病患本身配合度有極大相關,須要依各別病患做評估。
冠狀動脈繞導術對於長期死亡風險有明顯的改善。在發表於頂級期刊(Lancet, 2018 DOI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0140-6736(18)30423-9)隨機臨床試驗中,針對冠狀動脈繞道術與支架相比,對於糖尿病多條血管病患,在五年內可以減少50%的死亡風險,也再度證明冠狀動脈繞道術是複雜冠心症的合理選擇。
一般術後約一到二週出院,一個月門診調整好藥物後,每三個月回門診追蹤治療。
心臟繞道術後最重要的是要戒除不良習慣(特別是一定要戒煙),控治血糖/血壓,適量運動及服用藥物,通常建議在三個月到半年才開始做負重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