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八月時本人受邀到一項在雲嘉地區的傷口會議分享,主題是「血管慢性傷口:心血管外科醫師的觀點」。此會議的首位講者,是大林慈濟醫院整型外科主任許宏達,他分享的內容是有關複雜的靜脈傷口處理,他著重在已經開靜脈手術或無法開刀的病患,利用不同的敷料(傷口壓迫)方式,達到癒合的效果。
而第三位講者是員生醫院鄭文昌主任,鄭醫師專攻家庭醫學科,但他對傷口照顧非常有興趣,特別再加強成為高壓氧專科醫師,處理非常多困難的傷口。鄭主任遠道而來,很詳細的介紹傷口的形成、癒合的過程,還有一些較少用的先進傷口技術(如振波),讓本人及其他聽眾有個完整的概念。
我的分享是在許宏達主任之後,主要是以心血管病造成的慢性傷口照顧經驗為內容,分別有以下三種的血管性傷口:
足部缺血患者又稱間歇性跛行,症狀如:走一走小腿會很痛,通常病患會一直忍到變成慢性傷口才轉到心血管外科門診,因此,各式慢性/急性傷口,須要我們的時候,通常已經是合併重度的動脈血管阻塞。
而如今的心血管外科,不再只做傳統繞道手術,為了解決病患的足缺血問題,早已熟練於各項血管內治療手段,如:血管氣球整型術,支架,栓塞等等。
當血管已經打通後,病人還有個複雜的傷口,心血管醫師在處理這種病人傷口,需完成以下才算好的傷口照護:
通常不用很複雜的重建手術,就可以改善病人慢性傷口狀態,在此有個簡單的結論就是,血管整型術(俗稱PTA)和負壓傷口閉合裝置(又稱VAC), 已經是現在心血管外科必需要會的技能。
這裡要介紹的是二個靜脈性足傷口照護病例,一位是臟器轉位合併骼靜脈壓迫症,此患者是以藥物治療讓慢性傷口癒合。另一位是動脈阻塞的足部傷口,打通動脈後,竟然讓隱性的靜脈逆流顯現,變成靜脈傷口!後來經過微創靜脈手術介入性後傷口才痊癒。
此病例是手部洗腎造成的手指慢性潰爛合併骨髓炎的患者,原先手指出現了一個超小的指甲傷口,好心的整型外科醫師幫她清理傷口後,傷口竟然還是一點一點惡化,更糟的是手指又麻又痛,連晚上都無法休息。
阿廣醫師依照之前的經驗,建議先把手上的洗腎血管塞住,同時放上頸部的暫時洗腎管。之後再開始切除腐指。
一切開來,指關節內都是膿!十分辛苦,又痛又臭的過了這麼久的時間。
經過了一個月的細心治療,手指的傷口終於好了。
處理好血管性傷口過後,來了新的一個問題,新的洗腎瘻管,要做在原來那隻手,還是另一隻手?由於另一隻慣用手是病患倚賴的生活重心,無論是如廁,進食,甚至透析完後止血,都要靠右手才能完成。
在醫師直覺上,做在原來有傷口的那隻手可能會造成傷口惡化,不過為了保護珍貴的右手,醫師從之前幾位類似的病人知道,新的血管做在原來那隻手原位重建,其實不會造成傷口再惡化。
所以我們先用血管介入再打通病人自已的靜脈。
完成圖(原位重建洗腎瘻管)
手術完成後,終於讓病患離開了惡臭與疼痛的失眠之夜。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和各方高手分享討論,讓大家面對複雜的病患和傷口時不再害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