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看哪科?症狀有哪些?慢性下腹痛勿忽視!
骨盆底肌肉筋膜炎,顧名思義,是指骨盆底的肌肉和筋膜組織發炎,常見的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症狀包含慢性骨盆疼痛、會陰部或肛門周圍不適、性交疼痛、排尿或排便困難,甚至可能影響到下背部和大腿內側,患者常因這些困擾而感到生活品質下降。
由於症狀的多樣性,患者初期常會誤以為是泌尿道、婦科或腸胃問題,因此通常會先至泌尿科、婦產科、腸胃科求診。
骨盆底肌肉筋膜炎(Myofascial Pelvic Pain Syndrome, 簡稱MFPP),是一種常見但容易被忽略或誤診的病症,造成骨盆底肌肉筋膜炎原因在於,骨盆底肌肉與其筋膜持續緊繃、過度使用或受到刺激而引起的慢性疼痛症狀。
骨盆底肌肉筋膜炎位置在於骨盆底部,這些肌群原本負責支撐膀胱、子宮、直腸等器官,一旦產生肌筋膜發炎或形成「疼痛觸發點(trigger points)」,便會引發難以定位的骨盆疼痛。
骨盆底肌肉筋膜炎(MFPP)在臨床上其實不容易被立刻診斷出來,因為它的症狀與泌尿系統、婦科、腸胃道或下背疼痛等疾病相似,常會被誤認為是泌尿道感染、卵巢囊腫、痔瘡或坐骨神經痛等問題,再加上疼痛位置不固定、影像檢查往往正常,因此診斷常需依賴臨床經驗、詳細病史詢問與肌肉觸診。
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看哪科?若您懷疑自己有骨盆底肌肉筋膜炎,可以尋求以下科別的專業協助進行診斷和治療:
初步的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檢查通常以臨床觸診為主,醫師會透過觸摸骨盆底周圍的肌肉和筋膜,包括會陰部、肛門周圍,甚至進行陰道或肛門內診,來評估是否有疼痛點、肌肉緊繃、或觸摸到硬塊,這項初步的檢查費用,通常會包含在你就診時支付的掛號費當中,除非需要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查,才可能會產生額外的費用。
當你被診斷為骨盆底肌肉筋膜炎後,治療目標是緩解慢性疼痛、放鬆緊繃肌肉、恢復骨盆功能,治療方式可分為藥物、物理治療與手術介入三大類,搭配日常自我保養效果更佳。
在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急性期可經陰道局部使用消炎藥、肌肉鬆弛劑及止痛藥,幫助放鬆骨盆底肌肉,減輕疼痛;同時補充維他命和營養素促進肌肉筋膜修復,頑固病例可能需進行侵入性藥物注射治療。
物理治療的目的在於放鬆筋膜、解除壓痛點、改善骨盆活動度,常見治療方式包含:熱療、骨盆底肌肉按摩、震波治療...等。
手術並非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的主要治療方式,通常只會在骨盆底有明顯異常或病變,且保守治療無效時才以手術介入。
除了正規治療外,患者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採取一些方法來舒緩骨盆底的不適:
會,尤其像是深蹲這種需要使用到骨盆底肌的訓練,如果運動前後沒有做好暖身和放鬆,會過度使用骨盆底肌肉,導致肌肉僵硬、筋膜缺氧和慢性發炎,進而引發骨盆底肌肉筋膜炎。
但適當且正確的重量訓練對骨盆底肌肉功能有益,重點在於避免過度用力和錯誤姿勢。
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按摩熱敷是有幫助的,熱敷、泡澡可促進血液循環,放鬆骨盆底肌肉,減輕疼痛,此外,使用按摩球按摩相關肌群也能舒緩肌肉緊繃,配合醫師指導的物理治療效果更佳。
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男性好發率較低,因男性骨盆底肌肉力量較佳,而女性因生產、荷爾蒙及生活習慣等因素更易罹患骨盆底肌肉筋膜炎。
可以,中醫針灸、針刀、浮針等療法有助於解除骨盆底肌肉沾黏、促進氣血通暢,對症狀改善有幫助。
若及時診斷並配合藥物治療、物理治療及改善生活習慣,大多數患者症狀可明顯改善甚至痊癒,持續熱敷、按摩及避免不良姿勢則有助於長期舒緩不適。
骨盆底肌肉筋膜炎聽起來似乎很嚴重,但透過一些生活習慣的調整和適當的日常預防措施,可以有效地降低發生的風險,以下提供幾項預防方法:
黃醫師特別提醒大家,若您長期出現下腹部、會陰部或肛門周圍疼痛、排尿或排便困難、性交疼痛等症狀,切勿輕忽!這些可能是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或其他嚴重骨盆腔問題的警訊,應儘早尋求專業醫療診斷與治療,找出病因並接受適當的處置,才能避免病情惡化,影響生活品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