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人生活壓力大、飲食精緻化,加上缺乏運動,讓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日益普遍,也讓心血管疾病成為國人健康的隱形殺手。
當出現胸悶、胸痛、呼吸困難等症狀,經檢查發現有血管阻塞、狹窄時,醫師可能會建議進行「導管手術」,以評估或治療心臟血管問題,本篇文章將帶各位了解導管手術是什麼、有沒有風險、成功率如何及術前術後注意事項,幫助你更了解導管手術。
導管手術是什麼?有哪些常見手術方式?
導管手術依治療的部位,分成心導管手術、足部導管手術、臟器血管手術或洗腎用動靜脈廔管導管手術。
心導管手術(Cardiac Catheterization),又稱為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」(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, PCI),是一種微創性醫療技術。
醫師經由手腕、手肘或鼠蹊部的動脈或靜脈穿刺,插入一根細長的導管,並在X光影像引導下,將導管引導至心臟或血管內,過程中會注射顯影劑,以便在影像下清楚觀察心臟的血管結構及狹窄、阻塞等情況。
常見心導管手術方式
- 氣球擴張術:利用帶有小型氣球的導管至狹窄的血管部位,將氣球充氣撐開,擴張血管,改善血流,通常用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局部狹窄。
- 支架置放術:在氣球擴張術後,於原本狹窄處放入金屬網狀支架,防止血管再次塌陷或再狹窄,支架會永久留在體內,常用於高風險部位、再阻塞機率高者。
- 藥物塗層支架:一種特殊支架,表面塗有藥物,可減少血管再狹窄的機率,是目前常用方式。
什麼情況下需要做心導管手術?
為什麼要做心導管手術?心導管手術不僅是治療工具,也常用於診斷心血管疾病,當病患出現以下情況,醫師可能會建議進行心導管手術,來確認血管狀況並及時處理:
1.胸痛或胸悶
對於懷疑因心臟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胸痛,尤其是經非侵入性檢查仍無法確定診斷時,心導管可進一步檢查冠狀動脈阻塞的嚴重程度。
2.心絞痛(狹心症)
包含急性或穩定型心絞痛,當藥物治療無法緩解症狀或症狀影響日常生活時,醫師會考慮進行心導管檢查及必要的支架置放治療。
3.心肌梗塞
急性心肌梗塞時,心導管手術可在短時間內打通阻塞血管,降低死亡與嚴重併發症的風險,是黃金時間搶救的重要方法。
4.懷疑或確定冠狀動脈阻塞
需進一步判斷血管阻塞的位置及嚴重程度,以規劃後續治療(如氣球擴張、支架置放)。
5.先天性心臟病
用於診斷及治療特定先天性心臟結構異常。
6.瓣膜性心臟病
評估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等情況,決定是否需外科治療。
7.不明原因心衰竭或胸痛
當心臟功能異常原因不明時,作為詳細檢查工具。
什麼情況下需要做週邊血管導管手術?
- 懷疑或確定足部動脈阻塞
- 足部有慢性傷口產生時
- 周邊血管造成的跛行
什麼情況下需要做洗腎廔管導管手術?
- 懷疑有廔管阻塞(如洗腎時靜脈高壓)
- 洗腎完後止血不易
- 洗腎廔管流量不足
- 洗腎時上針困難而且會痛
立即諮詢 心血管外科專家
專業外科醫師,全面心血管疾病治療! 掌握黃金時機處理,線上即時諮詢服務
導管手術費用多少?健保有給付嗎?
導管手術費用主要分成健保給付部分與自費項目,患者實際負擔會依使用材料與手術方式不同而有所差異,部分特殊材質支架,如藥物塗層支架,雖部分健保補助裸支架價格,超出部分仍由患者自費。
在台灣,洗腎廔管導管手術大部分由健保給付,每一家醫院的導管手術費用略有不同,一般會在門診時評估,歡迎到黃醫師心血管外科門診諮詢。
導管手術流程:從檢查到手術的步驟說明
導管手術雖然是微創手術,但手術流程嚴謹,從術前的準備、手術中的操作到術後的恢復,每個環節都相當重要,以下將逐步說明整個心導管手術的流程:
1. 術前評估與準備
- 進行血液檢查、心電圖、胸腔X光、心臟超音波等基礎檢查
- 若有服用抗凝血藥物(如阿斯匹靈、Plavix),需依醫師指示調整
- 醫師說明手術風險並簽署手術同意書
2. 住院與術前準備
- 當天住院或安排日間手術
- 醫護人員會幫助清潔穿刺部位(如鼠蹊部或手)
- 建議去除飾品、隱形眼鏡等,換穿手術衣
3. 手術進行
- 多數手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,患者清醒但不會有明顯痛感
- 醫師從手腕或鼠蹊部血管插入細導管,沿血管通道送至心臟
- 注射對比劑並透過X光影像檢視血管情況(導管攝影)
- 若有阻塞,視情況進行氣球擴張術或支架置放術(含一般或藥物塗層支架)
4. 術後恢復與觀察
- 手術後需臥床觀察4~6小時,避免穿刺部位出血
- 醫師會持續觀察血壓、心跳、穿刺部位有無腫脹或血腫
- 若無異常,可於1~2日內出院
- 出院後需持續服藥,並定期追蹤
導管手術住院幾天?多久可以出院?
導管手術多久?在台灣,許多醫院對於單純的診斷性導管檢查,如果狀況穩定,會安排患者在術後隔天出院,平均住院天數約為2-4天,反之急性狹窄或高複雜病變的血管病灶處理完之後,需要多住院幾天觀察後續狀況到較穩定的狀態才能出院。
導管手術風險高嗎?有無後遺症?
心導管手術發展至今,已是一項相當成熟且安全的微創介入性治療,其成功率非常高,尤其在有經驗的醫療團隊操作下,診斷性導管手術的成功率可達95%以上,介入性治療的成功率也相當可觀。
相較於傳統的開胸手術,心導管手術的侵入性較小,術後恢復快,大幅降低了手術風險,然而,如同所有醫療處置,心導管手術仍存在一定的風險,但大多是輕微且可控的。
- 血管穿刺部出血、血腫:穿刺點局部瘀青、腫脹是最常見的輕微併發症。
- 血管損傷或穿孔:導管操作不當可能造成血管破裂,嚴重時須緊急處理,風險極低。
- 血栓形成及栓塞:導管或支架處可能形成血栓,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,機率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。
- 心律不整:術中刺激心臟可能引起短暫心律不整,多半自行恢復。
- 腎功能受損:顯影劑可能影響腎臟功能,尤其有慢性腎病患者需要注意。
- 過敏反應:對顯影劑過敏可能導致輕微至嚴重的過敏反應。
- 感染:穿刺部位感染風險低,但仍需保持傷口清潔。
導管手術術後注意事項有哪些?
導管手術後,許多人會以為治療就此告一段落,但術後的照護與日常保養,其實是決定康復速度與預後狀況的關鍵,這段時間的照護能有效預防併發症、加速傷口癒合,以下分享4大心導管手術後注意事項:
1.術後飲食禁忌
- 術後初期避免暴飲暴食,建議多攝取蔬菜及適量水果,維持均衡飲食。
- 避免便秘及用力排便,以減少腹部與鼠蹊部壓力。
- 服用藥物,注意是否有胃部不適或消化道出血症狀,必要時與醫師討論調整。
2.傷口照顧
- 穿刺部位初期須保持乾燥清潔,避免直接碰水或淋浴約3天,2天後可輕柔拆除紗布。
- 觀察傷口有無紅、腫、熱、痛或出血,若任何異常應立即就醫。
- 手腕穿刺者避免手腕彎曲、用力或扭轉(例如扭毛巾),鼠蹊部穿刺者避免彎曲大腿及提重物。
- 術後一至兩週內避免提重物(一般不超過2公斤)及劇烈活動,防止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腫。
3.避免劇烈運動的時長
- 術後一週內避免劇烈運動、爬山、快速上下樓梯及髖膝關節過度屈曲的動作。
- 手腕穿刺者3天內避免重物提舉與用力動作。
- 鼠蹊部穿刺者一般臥床壓迫止血6至8小時,需完全平躺並避免肢體彎曲,後續1週內盡量避免相關運動。
4.復健建議
- 術後可進行輕微肢體活動,如手指張合、手臂適度抬高,促進血液循環,避免靜脈血栓形成。
- 手術後若無不適,逐步恢復日常輕度活動,但仍應避免過度疲勞。
- 按照醫囑持續服用藥物,避免血栓形成,並定期回診追蹤
想了解更多導管手術細節?歡迎諮詢黃耀廣心臟科
導管手術不僅是現代心臟醫學的重大進步,若您或家人正面臨洗腎導管手術及週邊血管手術問題,歡迎諮詢黃耀廣心臟血管外科門診。
黃耀廣醫師擁有多年洗腎導管手術及週邊血管手術經驗,專精於各類心血管介入治療,對於手術時機、風險評估與術後照護都有完整規劃,提早就醫、正確治療,是守護健康的關鍵。
立即諮詢 心血管外科專家
專業外科醫師,全面心血管疾病治療! 掌握黃金時機處理,線上即時諮詢服務